作者 | l
题图|《刀尖》剧照
《刀尖》的结尾部分,是作家麦家在父亲的灵堂中写就的。在一档访谈节目中,麦家分享了这段经历。临近交稿,父亲突然去世,文学期刊又即将出版,麦家只得一边守灵,一边完成最后的三千字。
故事里的金深水和林婴婴就这样有了自己的结局。但对于写作者而言,这是一段相当痛苦的回忆。完稿后,麦家痛哭一场,他深切地体悟到,文学给予了他某种嘲弄和伤害。走出灵堂,他发了条微博,说自己日后不再写所谓的谍战文学。直至今日,他都还奉行这一原则。
2023年11月末,电影《刀尖》在筹备了五年后终于上映。在与主创人员参与路演时,麦家似乎比早先释然了些。在北京大学的点映场中,他笑谈自己是“脑力担当”,独自一人设计出这些游走于刀尖之上的角色。作为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最多的创作者,麦家也试图以更多元的视角,去看待影视与文学之间的文本差异。
在北京大学的映后分享会上,《刀尖》电影导演高群书讲了这部作品的缘起。他与《刀尖》原著的邂逅是在某个机场。彼时,他在出差途中,为打发时间,他去书店逛了一圈。柜台上的书作封皮的作者处写着“麦家”。高群书对老朋友的新作充满期待,便果断购买《刀尖》,将其带上飞机。高群书的旅途,也随着麦家书中的叙述回到了1940年的南京。特工金深水在日本军方、汪伪政府和军统的势力间一直斡旋。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他与林婴婴相遇。金深水发觉,林婴婴与自己相同,内心潜藏着国仇家恨,但在她的背后,似乎有个更加庞大而充满力量的组织支撑着她,让她在应对危机时能够更加自如。两人并肩作战,一次次扯开了那段历史下的明争暗斗。与此同时,金深水也在不断更新自我认知,他的人生轨迹渐渐发生了转向。在书中,麦家以双重视角来讲述这段故事,前半部是“阳面”,后半部则为“阴面”,关于男、女主角的讲述让高群书很是痴迷。下了飞机,他给麦家打了个电话,没过多寒暄,直接表明了自己想要拍摄《刀尖》的想法。麦家欣然答应。《刀尖》中的人物也就这样从书作里跳脱而出,转化为银幕上那些生动的形象。无论书中还是影片里,涉及的细节都让人印象极为深刻。与以往的特工塑造不同,《刀尖》中的地下工作者往往没有那么丰富的传奇性,更多的反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暗潮中与敌人博弈。谎言与真相、死亡与生存,不加区别地混杂于乱世之中。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命运走向。在接受采访时,麦家说:“《刀尖》的主人公金深水、林婴婴就是这样的人,每一天、每一夜,他们与死亡只有一线之隔……一个不合时宜的喷嚏,都可能令自己人头落地。”而在电影的映后分享会上,高群书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他看来,这部电影的核心是“如何活下去”,这群人无论处在哪一方,无论是敌是友,都希望把生命存续下去。这是一些先辈的目标,同时也是特定历史的真实写照。
写的是谍战,又不囿于谍战
影迷或读者乍看《刀尖》,大多都会不自觉地将这部作品与《风声》联系到一起。对创作者而言,这是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既有的叙事框架内做出新的表达,又如何让故事不受困于人们对某一类型作品的刻板印象,这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对此,高群书的解答是“用一群人的命运抉择,去呈现一部史诗”。片中很多桥段的设计都是如此,前一秒,某核心人物也许还风光无限,下一秒就成了敌对方猎杀的对象。如此拍摄下来,一个事实摆在人们面前:在危难之际,想要安然度日显然是奢望,唯有不断地做出利己、利于组织的选择,才有可能为继。在高群书眼中,谍战、密室都不是影片的核心,其真正要义在于“利于暗藏身份去搞破坏”。电影《刀尖》剧照。该电影由作家麦家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作为原著作者,麦家心中也有一套答案。人们通常称麦家为“谍战之父”,但他认为,自己过往的那些作品,严格意义上并非谍战,这样的盛名常让他感到无所适从。但这样的感受不会被写作者带入作品,所以在书写《刀尖》时,他依旧在当中盛装了不少自己的表达。首先,每个人物的性格丰满、多面。就像林婴婴,丈夫高宽为救她被杀,但“恋爱脑”始终不属于“谍战女王”,即使在生死攸关之际,面对最爱的人、为了革命最终的胜利,理智和勇气依然会占据上风。至于金深水,在书中,他要面对革老对党内同志的残忍行径、林婴婴的反复劝服,以及刘小颖和秦淮河双双遇难……多层因素叠加,使得金深水的内心经受了无数次的折磨与震动。最后,点燃金深水怒火的“皖南事变”让他“狠狠地撕了报纸,心里很明白,我撕毁的是自己的过去”。“正是从这一刻起,我决定要做林婴婴的同志。”终于,金深水让旧的信仰破碎,建立新的信仰——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一个作者以深入刻画人物的行为为出发点,去探索人性时,实际上他也是在触碰文学真正的肌理。(图/剧照《刀尖》)
此外,对历史的还原也是麦家始终在坚持的事情。身为小说家,虚构是第一本领。但这是建立在消化大量真实历史的基础上。麦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能为小说加一些哲学,那它就更高级了;如果不能,那么就添加家国情怀,去展现历史的惨淡——这也会是另外一种选择。《刀尖》就属于后者。麦家曾讲过自己的奶奶被日军的毒气弹损伤小腿的经历——那是战争留给平凡人的伤害。对一个民族而言,那段历史中有无数人经受了苦痛与折磨。作为文学家,将这段历史置入小说,自然也是一种让人铭记于心的方式。就像北京大学点映场所挂起的横幅所写:“先辈行于刀尖,吾辈铭记于心。”当摘下谍战的标签、打碎这重滤镜时,人们就会发现,《刀尖》所承载的内容远不止表象的那样。在北京大学映后分享会结束合影时,高群书说想为北京大学图书馆捐数百本《刀尖》。这也意味着,无论通过电影还是书作,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刀尖》去体味人心的复杂,同时也借此深入历史,去回望那一代人的浮浮沉沉。电影《刀尖》五年磨一剑:谍战之外,洞穿人性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