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的一道光
雪花隐去,圣火熄灭,历时16天的北京冬奥会落下帷幕,相信不少人都意犹未尽,还希望继续领略各国运动员的风采。
这不,再过几天,就是冬残奥会了。
相比冬奥会,冬残奥会能让我们发现更多关于“人的故事”。
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要上班了。/视觉中国
残奥会:致敬不屈的灵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有许多受伤的士兵和普通人试图重新参加滑雪活动,残障人冬季体育运动逐渐发展起来。
1976年,第一届冬残奥会在瑞典恩舍尔兹维克举行,共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名运动员参赛。此后,国际残奥会和国际奥委会达成协议,残奥会与奥运会确认在相同的城市和场馆举行。
延续至今的冬残奥会,已经举办到第13届——北京冬残奥会。本次冬残奥会将在3月4-13日举行,为期10天,共设6个大项、78个小项。6个大项分别是残奥高山滑雪、残奥冬季两项、残奥越野滑雪、残奥单板滑雪、残奥冰球和轮椅冰壶,预计将有736名残奥选手参赛。
2002盐湖城冬残奥会,高山滑雪男子超级大回转比赛赛况。/视觉中国
中国代表团将参加北京冬残奥会全部6个大项的比赛,代表团总人数为217人,其中运动员96人(包括男运动员68人、女运动员28人),教练员等工作人员121人。
运动员平均年龄25岁,年龄最大的为45岁的高山滑雪运动员张海原,年龄最小的为17岁的单板滑雪运动员耿焱红。
这是我国参加冬残奥会以来,代表团规模最大、运动员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全的一届。
我国冬残奥项目起步较晚,在2015年之前,在冬残奥会6大项目中,我国仅开展了残奥越野滑雪和轮椅冰壶2个项目。2002年,我们首次派出4名运动员参加美国盐湖城冬残奥会。2014年的俄罗斯索契冬残奥会上,我国派出10名运动员参赛。
2021年11月,中国残奥冰球队正在备战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视觉中国
然而,自2015年我国申办冬奥成功以后,残障人士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迅速提高,运动员和教练员队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大约有10亿人身患残障,约占全球人口的15%。而据中国残联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2月,中国有8500万残障人士,约占中国总人口的6.21%。
如此庞大的残障人群体,较少出现在公共的视野中。而冬残奥会正是专属他们的舞台,他们可以尽情地在聚光灯下、在全球人类的注目下展现自己的风采,不用担心旁人会投来异样的目光。
此时此刻,他们就是最耀眼的运动健儿。
勇气、决心、灵感、平等,是残奥会的价值观,也正是残奥会、冬残奥会的意义所在。
残疾人往往难以融入日常生活中。/图虫创意
从此以后,体育成了活下去的“意义”
中国冬残奥会的首金,来得有点晚。
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决赛中,中国队历经加时赛以6:5险胜劲旅挪威队,摘得金牌。这是中国代表团在历届冬季残奥会上斩获的首枚金牌,也是首枚奖牌。
由王蒙、刘微、陈建新、王海涛、张强组成的中国轮椅冰壶队,创造了这一历史。
队员陈建新是北京延庆人,在平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决赛中,正是他掷出了制胜一壶,帮助中国代表团获得了冬残奥会历史上的首枚金牌,而此时的他练习轮椅冰壶项目也不过仅有三年半的时间。
轮椅冰壶的技术动作与健全人完全不同,需要教练、队员从零摸索。/图虫创意
陈建新本来是延庆一家旅行社的员工,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改写了人生。2010年,18岁的陈建新因为车祸下肢瘫痪,“感觉生活已经没有意思了,但是想到家人之后,我坚持了下来”。
后来,在身体逐渐恢复后,陈建新在北京延庆残联的帮助下,接触了轮椅击剑项目。2014年,因为被教练岳清爽一眼看中,成为了轮椅冰壶队的一员。
为了2022年能在自己家门口参加比赛,陈建新选择转战轮椅冰壶项目。然而,轮椅冰壶项目比击剑要困难得多,训练的状态也会更加艰苦。因为一天要在冰面上5-6个小时,所以陈建新不得不插着尿管进行训练,这也让他受了不少罪。
陈建新正在积极备战北京冬残奥会,图为陈建新在训练场所接受记者采访。/@文明延庆
在陈建新看来,正是冰壶运动让他的生活有了奔头。“车祸让我的身体残障,几乎击垮了我,是体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如果我放弃了,那就是放弃生命”。
在即将到来的北京冬残奥会,陈建新将继续代表中国参加轮椅冰壶比赛。
像陈建新这样,从残酷生活中走出来的残障运动员,还有太多太多。
残奥会上,我们见到了太多残障运动员的拼搏身影。
参加残奥会,然后呢?
在“中国飞人”苏炳添的心中,还有另一个“苏神”。
他就是残疾人运动员,苏桦伟。
苏桦伟出生后不久,因黄疸病,被查出患有肌肉痉挛症,平衡性差,无法正常行走。后来,他又患上了弱听,要一直戴着助听器生活。
他曾经参加过4届残奥会,拿下了6金3银3铜的好成绩,同时还是目前男子100米、200米跑t36级残疾人世界纪录保持者。
苏桦伟的夺冠时刻。
尽管拿下了如此辉煌的成绩,但苏桦伟的名字依然不为大众所熟知。
后来,他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在这部影片里,大众才得以窥见残障运动员背后的残酷人生。
尽管运动改变了苏桦伟的人生,让他能站在全球最高的领奖台上,但依然无法彻底改善他的生活。
残奥会冠军的奖金一般是数万元,而且苏桦伟的比赛没有得到赞助,所以他连训练服都要自己掏钱买。
而真正的考验,是在退役之后。苏桦伟退役后,甚至送过快递来帮补家用。
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残奥会运动员的梦想和信念,更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给予更多实质性的支持和关怀。
正如《妈妈的神奇小子》片尾字幕所写的:
“同样的金牌,残障运动员值得更多喝彩!”
参考文章:
[1] 这个被遗忘的残奥会冠军,我不敢看丨她姐
[2] 残奥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丨知乎@张艾菲
[3] 轮椅冰壶与冰壶项目有何不同?丨中国新闻网
[4] 轮椅上的“冰壶梦”丨黑龙江日报
[5] 以妈妈的视角切入,讲述残奥冠军背后不为人知的辛酸丨当贝影视
评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