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传
一件事物流行背后,必然跟着另一种流行,也就是对流行的嘲笑。文艺青年的流行和被嘲笑相当典型。
我想先说说它的流行,然后说说它为什么被嘲笑,最后再说当对它的调侃成为常态时,整个社会受到了什么损害。
“文艺”是一种特定的表达方式、生活方式和内心存在方式,它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对现实生活的美感有强有力的帮助。无论是对生活不满的人,还是物质生活有所成就却觉得“缺点什么”的人,文艺都能填补空白,通过对世界的抒情性思考,文艺像是人们为粗糙的石灰路面抹上的一层油漆,它确实能让现实看起来更美好,更顺滑,不那么硌人。
抒情首先是对具体生活的理解方式。进而,由于对精神性生活的期待和看重,人们也顺带着追求物质生活的优质和舒适。要知道,文艺开始流行的年代,正是人们开始意识到物质生活飞速前进伴随着精神性衰败的年代,是人们开始意识到物质生产由于缺少生活品位支撑而粗陋干硬的年代。文艺的兴起,让人拥有了修整物质世界的能力。
在一个大多数人对生活不满、所有人面临精神困闷的年代,它一定会流行。我们恰好又处在这样的年代里。
按说是好事儿。有一段时间,“文艺”这个词席卷全社会,许多人变成了文艺青年,对抒情的重视被提升到很高的地步,以至于出现了很多问题。最典型的问题有几个,一个是抒情过度化,从语言到举止,文艺变成一种没有分寸感的腔调,变成了矫情、滥情,具体表现为一些缺少真正文艺能力的人将流行语滥用到令人难堪的地步,比如“女子”、“人世”这些词。这原本只是文艺青年喜欢用的大量词汇中的一小部分,但因为流行规律,它们变成了整齐划一的口号式抒情,缺少创造力又逐渐失去其力量的“文艺腔”的出现,成为文艺青年令人反感的直接诱因。
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文艺所代表的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逐渐被视作对具体生活的背弃。这有一定的真实性,也有许多是误解。文艺原本是不反对物质生活的,事实上文艺经常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发生。但人们总是容易注意到那些更极致的行为和言辞,而极度追求精神生活以至于反物质的“流浪者”、“穷困的文艺青年”,逐渐被视作文艺青年这个群体的典型,文艺也让人理解成了“不切实际的精神幻想”。可以肯定,忽视具体生活基础的精神生活不可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因为物质生活作为人安全感和舒适度的最主要来源,无疑是基础性的、本质性的需求。相反,由于“精神至上主义者”对物质生活充满怀疑甚至蔑视,他们顺带着蔑视了那些生活虽不如意,但尽心地改造物质生活条件的人,这些人现实而踏实,无暇顾及精神世界,作为一种反击,他们无疑会对文艺青年这个群体整体产生逆反心理。
这些复杂的心理混杂在一起,对文艺青年的嘲讽也迅速流行起来,它的速度和广泛程度甚至超过了文艺青年的流行本身。
世道从这个时候开始变坏了。我认识非常多的“文艺青年”,这个词被打上引号,是因为他们原本只是文艺青年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他们喜欢过度抒情,将一种平常事物进行高度艺术化地解释,因为地铁里擦肩而过的一个陌生人魂牵梦萦,用最浓重的笔调讲述自己微不足道的悲伤,为一个小小的梦想愿意付出自己无法承受的巨大代价。
“文艺”这个词具有更大的含义,凡是在物质追求之外还有精神追求,甚至是对物质生活进行略带精神性改造的,都是文艺的。苹果手机、现代家居设计以及漂亮衣服,都可以视作文艺与物质世界的结合。
但流行是泥沙俱下的,不会分辨细节。许多人都对我说过,他们嘲笑和批判的是那些打引号的文艺青年。然而这些批评者本身也看书、旅行,并且努力提升自己所参与的物质生活的精神气质——这些正是文艺的。只是,取笑“文艺青年”的潮流将所有文艺举动都抹杀了。最后,人们取笑的不再是那一小部分失去分寸的文艺,而是文艺本身,由于定义的含混,很长时间里,文艺成为笑柄,对精神生活的表达和实现都让人避之不及。
现在的时代,文艺所代表的精神生活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坏品位在互联网上格外被传播,而文艺原本可以遏止这种坏品位,可以让那些丑陋的物质产品变得再优雅一点点。在微信公众号“世相”和我们几个人发起的“文艺连萌”里,我一直希望倡导品位、审美和判断力,强调该过“有分寸感的精神生活”,也就是在物质基础上的精神生活,可以对物质世界进行增益、让物质生活更美好的精神生活。但这事儿很艰难,许多人会礼貌而客气地坏笑着说你真“文艺”,忽视你的一切逻辑,忽视你一切现实而优雅的努力。我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我不怪他,我觉得这样的世道是个坏世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