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还在来的路上,老艺术家就已经晕厥在了今年的热浪中。
专家已经抛出了“西北下沉气流增温效应”“太阳短波辐射”等诸多解释,但比起关心“今年为什么这么热”,老艺术家更想知道:在每年都在刷新“成绩”的高温面前,除了“雪糕刺客”,还有什么可以带来“透心凉”的绝妙体验?
直到刷到某地对游客大方免票的新闻,热到融化的眼球才瞬间清凉下来:为了复苏旅游市场,荔波全县的a级景区将在6月、7月两个月对入境游客实行免票优惠。
可你如果亲身走进这颗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就知道照顾游人的钱包并不是荔波的全部诚意。
△俯瞰荔波小七孔的美丽。/图虫
在长江流域溽暑难当的时节,这座贵州黔南人口最少的县城,不仅守住了体感24℃的清凉温度,更收纳了能让视觉“降温”的山水奇景。
翠绿的山林、蓝绿的池水,当交相辉映、浓淡相宜的绿意绵延、浸染了整个世界,荔波,这座现实版的“绿野仙踪”,就成了今夏让人神往的目的地。
北纬25°,有颗“绿宝石”
因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滋润,北纬25°一直流传着黄金生态带的说法。这条贯穿地球的“腰带”之上,从来不乏气候宜人的风景区。除了韶关、昆明、泉州,贵州荔波也赫然在列。
在这之中,荔波的名气不算大,却有着被上天眷顾的得天独厚。
这里地处云贵高原向两广丘陵的过渡带,是锥状喀斯特地貌资源最为密集的腹地之一。隆起的峰林、峰丛勾勒出荔波的野性和生机,而深藏的溶洞、漏斗、洼地,则谱写着黔南小城的低调和神秘。
和岩体裸露、植被脆弱、只在顶部装点有绿意的大多数南方喀斯特地貌不同,总面积达两万公顷的荔波喀斯特,因为有着高达87.54%的森林覆盖率,而成为了全球罕有的喀斯特森林。
曾有专家如此盛赞这片环绕着参天绿树的奇石秘境:“如果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世界喀斯特头顶上的皇冠,那么荔波则是这顶皇冠上最为璀璨的绿宝石。”
披盖上葱茏绿意的荔波喀斯特,少了生人勿近的嶙峋,多了引人神往的灵秀,也成了热衷户外和喜欢探险的人组团开启的副本地图。
△热衷户外和探险的人也会选择来荔波。/图虫
这也是为什么“食物链最顶端”的贝爷,会锁定荔波上演探险中国的首秀:空降深邃幽暗的漏斗森林,穿越暗流汹涌的洼地瀑布……当上天入地、形态各异的地貌特征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植被随机组合,独属荔波的风情便得到了充分展开。
而其中最不能错过的茂兰喀斯特森林,是同纬度带保存完好的最后一片原始森林。每年这里都吸引着无数的徒步爱好者,他们穿行过年代不明的石板古桥、环环相扣的山体溶洞,最后都会醉倒在空谷鸟鸣的青龙潭边。
△晨光下的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虫
在这处不被世俗惊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数不清的植物从石缝中钻出脑袋,其中不乏盾叶菝葜、鹅掌楸等珍稀树种。而栖息在浩瀚林海中的,除了华南虎等一级保护动物,还有荔波壁虎等38种独属茂兰的新物种。
在“抬头张家界,低头九寨沟”的荔波,除了森林,水同样有着摄人心魄的原生美感。
被美国《国家地理》盖章“中国十大最美地方”的荔波小七孔,一湾翡翠绿的湖水藏在绵延的群峰之下,点缀着建于道光年间的七孔桥,桃源仙境的气质便呼之欲出。
无怪乎这里被称为“超级盆景”,就连水的颜色也有不止一种:往峡谷的深处寻觅,光影变换了颜色,滑动皮筏艇驶过“水在石上淌,树在水中长”的水上森林,同一片湖水又呈现出了清透的薄荷绿。
当来到树冠交错、树龄可长达150年的鸳鸯湖水上迷宫,古树遮天蔽日,没有了光影加持的湖水显露出略带惊悚的灰绿;直到穿过开阔的卧龙潭,湖面又瞬间恢复成了具有自然生机的油绿色。
△荔波樟江鸳鸯湖风光。/视觉中国
除了承包绿色全色谱的颜色变换,荔波的水姿态也丰富异常:可以是波澜不兴的平湖,可以是如珠似线的瀑布,湖瀑交错,暗流激涌。只要来一趟荔波,我们就解锁了有关水的所有想象。
洞、林、湖、瀑齐备的贵州荔波,在2007年连同广西桂林、云南石林、重庆武隆等其他六处喀斯特风景区,组团成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由此成为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除了这项闻名世界的官方成绩,这座黔南小城还有响当当的民间殊荣,那就是“亚洲唯一一处自然和人文与西藏齐平的旅行地”。
自然不用多说,人文则来自世居于此的布依族、水族、苗族和瑶族。因为地处偏远,又是山环水绕的隐居之地,因此外界文明并没能过多浸染荔波当地的民俗文化,时至今日,这里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字和生活习惯。
就连“荔波”这个名字,也来自布依族的音译。“荔”为美丽,“波”为山谷,“美丽的山谷”也成了当地布依族人选择住址的第一准则。
他们在樟江风光最为秀丽的水春河,“依树积木,以枝构棚,架木为巢”,沿着依山傍水的河谷地带建起了干栏式、聚族而居的村寨。村寨中央是用来晾晒稻谷的广阔晒坝,村寨周围则环绕着祭祀树神的风水树和茂密的竹林。
△小七孔景区村寨。/图虫
勤劳的布依族人会熟练使用蜡染、纳锦、叠染等工艺为自己制作衣物,也习惯于每年用新下的稻米和玉米酿制“便当酒”。
比起都市里的打工人,他们似乎更懂生活的节奏,“三月三”祭灶神后,春耕大幕开启;“四月八”给忙碌的耕牛放假一天;到“六月六”农闲时节,他们就忘情地投身于烧烤聚餐、载歌载舞的娱乐欢庆之中。
可以说生活在荔波的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水族人就连过年节,也从不固定时间,而是按照水族历法来推算出吉日,在水历9月、10月即阴历5月、6月内,分四批过节。因为过节的日子都选在卯日,所以水族的年节又称为“卯节”。
这天除了能吃到丰盛的年饭,水族人还会敲锣打鼓登山对歌。就连平日里互相回避的青年男女,也会在这一天破例以歌传情,拥有相对宽容的社交空间。因此“卯节”又有“东方情人节”之称。
△青年男女通过对歌来选伴侣。
和水族传统的包办婚姻不同,荔波瑶族的婚俗就活泼得多了。从比拼歌舞的“打奔抢婚”,到寮房对歌的“凿壁谈婚”,实力证明了没点才华找不到对象的有趣现实。
虽然是外迁于此,但经过世代的演变,荔波出现了一支独特的瑶族分支,那就是被称为“东方印第安人”的白裤瑶。而懂蒙瑶山古寨,因为保存完好的自然村寨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也成了“原始社会遗存至今的活化石”。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近九成的荔波,民族风情浓度之高,形式之活跃,不夸张地说,绝对是黔南地区“天花板级别”的体验地。
来荔波,食得野、活得真
如果对贵州的“黑暗料理”有所了解,就知道荔波的野性,不仅体现在原始密林和民俗风情里,更体现在日常的饮食中。
生吃过蚯蚓和牛眼珠的贝爷,也曾在荔波被折耳根吓出痛苦面具,可他如果有幸吃过蜂蛹,便能对荔波的饮食习惯彻底改观。除了生吃蜂蛹这项保留活动,竹林里活蹦乱跳的大竹鼠,即便在荔波这种“天然空调房”里不至于中暑,也难逃被加工成美味的命运。
来荔波“打野”的美食综艺《野生厨房》,就开发了一道让干饭人三碗起步的美味:现杀的竹鼠切丁,加上黄豆和野葱焖炒,一口下肚之后,谁还会记得“竹鼠那么可爱,怎么可以吃鼠鼠”?
荔波,和贵州其他地区一样,酸、辣共同构成了当地美食的灵魂。
昔日不甚便利的交通,让黔南地区缺少食盐,为了调味,荔波人只能用酸辣来丰富食物的滋味。水族人习惯用酸水和糟辣来调制酸汤的锅底。
酸水是将西红柿和糯米密封发酵20余天制成的,当富含乳酸菌的酸水,遇上由姜片、蒜瓣加白酒腌制而成的糟辣,便合成了一锅爽口开胃的酸汤锅底。这种鲜香浓郁的汤料,煮荤、涮素都很百搭,话粗理不粗的形容就是:哪怕用来烫鞋底都是好吃的。
水族人喜食酸汤锅,布依族人则更生猛地解锁了腌酸肉。酸肉用的是新鲜的生猪肉,切片后用花椒、姜、蒜调味,最后拌入炒干的糯米,封进家家户户必备的腌菜坛子里,经历了夏季高温的充分发酵后,瞬间变成了唤醒疲惫味觉的解腻良方。
夏天食欲不振时,挑上两筷子,当肉香混合着酸香从舌尖涌起,米饭杀手的威力可容不得人小觑。
△酸肉是布依族的最爱。/直播中国
糯米除了用来腌酸,当地人还会用来做鱼。生活在稻田里的小鲤鱼,在经历了米酒、糟辣、姜、蒜的轮番“马杀鸡”后,往鱼腹里塞进鲜嫩的韭菜叶和糯米,上锅清炖,就成了水族的特色鱼包韭菜。
除了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猎奇风味,荔波还有很多能让常人吮指的家常小食。
比如樟江里的野生河鱼,因为生活的水质清澈,毫无泥土腥味。拇指长短的鲜活小鱼现捞上来,过油煎炸出焦脆的外皮,闻起来焦香四溢,三两口下肚,唇齿间便能留下无穷的清甜回味。
如果配上当地特色的酸辣调料,入炭火烤制,一道酸香鲜辣、你想要的滋味它都有的樟江烤鱼,也会瞬间消融美食的地域壁垒。
参考资料:
世界遗产地•地球绿宝石 荔波喀斯特上的自然历史秘境 中国周刊
贵州这个仅十几万人口的小县,拥有堪比张家界的山,不输九寨沟的水,简直美极了! 走吧网
味道|你想不到的深山美味 央视科教
评论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