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后视镜
“那就分手吧!”
也许不少人在恋爱关系中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每一次吵架闹矛盾,有一方就会“真情实感”地提出分手。
他说的分手,是真的分手吗?/电影《分手的决心》
而有时候,当两人痛哭流涕一番沟通后,才知道,哦,你不是真的想分手啊。
如果你也是个“假分手惯犯”,也许应该重新审视下,为什么你总是喜欢把分手挂在嘴边,当你说分手的时候,心里是否还有另一个小剧场?
我曾经听一个人分享过她的情感怪圈。从小到大,她总是做一个被背叛的梦,虽然梦里出场的人不一样,但主题都差不多,在她的情感故事模型里,自己总是被欺骗、背叛,最后一个人悲痛地大哭。
这样的心绪在青春期的时候,也许是非常普遍的,不然怎么会有“青春疼痛”一说呢?想想2010年前后的华语流行曲,有一个重要的主题便是“爱而不得”的卑微心情。
谁的青春期不孤独呢?
最为典型的是林宥嘉的歌,“感谢我不可以住进你的眼睛,所以才能拥抱你的背影(《背影》)”“没关系你也不用给我机会,反正我还有一生可以浪费(《浪费》)”,这些歌现在听起来难免令人感慨,太惨了。
十几岁的时候,听人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我愤愤不平。后来才晓得,人类青春期,还处在纯粹的自我世界中,多数烦恼,在于我们敏感的心绪和过度的自我关注。
不过,这样的心绪在成年以后往往会有所改变。当一个人与这个世界真实接轨,与人发生更为复杂真实的联系,便会把情感的关注更多投注到现实当中。
当然,也有很多人并不能从成长中的缺失感走出来,于是便越发渴望总有一个不顾一切、走遍天涯海角都要找到自己的人。那个人总是能冲过层层阻碍,迎难而上,不断地表达对自己有多么地爱恋。
因为自己总是受尽委屈无法表达,而自己受伤的这部分,就必须要有一个人来给出更多的补偿。
所以,在现实关系里,ta需要对方是个奋不顾身、飞蛾扑火一般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穿越ta的精神防线,弥补ta没有勇气的距离,让ta感觉到安全。
所以很多人总是被动地等待拥抱和追逐。/电影《你的婚礼》
于是,在矛盾发生的时候,先提出“分手”的ta,其实也是在召唤英勇飞蛾的举动。这时候,ta还常常对另一半大发雷霆,表现出过激的情绪反应以获得关注。
他们除了依赖对方对自己的照顾,也依赖对方提出的承诺,并依赖这种承诺建立安全感。比如在两人吵架时,高焦虑的一方往往会焦灼地等待着对方先道歉、挽留。只有这样,才能确认自己依然被不离不弃地爱着。
当然,对于缺失感比较强的一方来说,在面对压力和矛盾的时候,说出分手可以大大缓解他们的焦虑。想象一下,在亲密关系中,他们是如此缺乏安全感,以至于要先想象一个悲剧的结局,“一了百了”、失去所有,就不必再害怕失去。
不过,很遗憾的是,这些种种心里的小剧场,到了他们的伴侣那里,经常只变成了歇斯底里和“分手”二字。这也难免让伴侣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很难最终解决安全感需求,不欢而散。
表达“我需要你”的方式很多,不一定非得说分手。/电影《纽约的一个小雨天》
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也许可以试着回想自己每一次的情绪,反思这些情绪的来源,当一次次意识到自己心里的小剧本的存在,便有机会试着慢慢改写它。
评论32